校長的話 李志誠校長

從「奧林匹克精神」到「校園正向教育」

        學校於2022-2025年以「提升學生學習效能,建立正向校園文化。」為主題,並按優先次序訂下了3個關注事項,作為全體教職員努力、學生學習和成長的共同目標。2024/25是學校三年發展周期計劃的最後一年,學校以「學習情緒管理 活出正向人生」為主題,透過不同活動及訓練,以營造校園內正向氛圍,提升學生抗逆力為目標。

 

        要培育學生正向的人生和價值觀,提升他們的抗逆力,2024巴黎奧運運動員的經歷已是最好的教材。藉著奧運,教育學生看到失敗背後的付出與堅韌,體會運動精神的意義,是學校培養學生正向價值觀的良機。就如「風之后」李麗珊說運動員「想表現自己,和享受這項比賽」,比起與他人無止境地「比較」,我們更應把專注力放在「自己」和「過程」,學懂欣賞自己和他人的「付出」。今年61歲、來自盧森堡亦曾是國家隊乒乓球選手的「乒乓婆婆」倪夏蓮,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堅韌、探索、熱愛和奉獻的體育價值觀,雖然最終無法戰勝強大的對手,但她用自己的正能量和笑容,鼓舞著更多人勇敢追逐自己的夢想,不讓年齡成為阻礙,正是奧運精神的典範。又如羽毛球混雙8強港隊組合鄧俊文、謝影雪,儘管未能戰勝韓國強敵,但他們在比賽中展現了堅韌不拔的鬥志和拼搏,充分演繹了何為永不言敗的「香港精神」,已為香港在國際賽場上贏得了尊重和讚譽,兩人比賽完結後眼淚奪眶而出,壓力釋放後的崩潰,以至對老拍檔不離不棄的感謝和支持,比起獎牌更能觸動人心。奧林匹克運動追求「更快、更高、更強、更團結」,在公平守規、互相尊重下,積極刻苦訓練,公平競爭,追求卓越的正向價值觀,正是體育精神的體現。

 

        運動員有明確的目標,他們不斷學習、訓練、嘗試、失敗、再挑戰,不屈不撓地追尋夢想。正如人生不可能事事順境,絕大部分成功人士在成功之前都是跌跌碰碰,屢敗屢戰的。與其抱怨失敗,不如學習運動員勇於接受挑戰,從失敗中學習強化自己。勇於面對失敗,從中學習,從失敗中汲取教訓,不斷改進成長,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質,才是我們人生重要的一課。2018 年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報告[1](PISA)中提及香港學生的「害怕失敗指數」(Fear of Failure Index)位居全球參與評估地區的前幾位。害怕失敗會對於同學們的學習動機 、抗逆力及心理健康帶來負面影響。反之,若同學能夠從「害怕失敗」轉化到「擁抱失敗」,他們不但能夠從錯誤中學習,更能提升抗逆力。失敗其實是接收訊息的過程,也是一種學習過程。誠如在奧運「逆轉勝」的金牌劍擊選手江旻憓所言:「我最近經常想為何要贏,贏為何這麼重要,說服自己去享受所有好或不好,因為劍擊是我喜歡的事。」

 

        「失敗乃成功之母」。單單經歷失敗並不夠,我們更需要透過「回顧失敗的經歷」找出問題的所在,從而作出調整及再接再厲,才是最重要的。「推動正向教育,建立正向校園文化」是學校其中一項關注事項,透過不同活動發掘學生的性格強項並加以發展,同時提供多元機會讓他們探索未來方向。為有效推動正向教育,我們成立了「正向教育」推動小組,由教務、學生培育、訓育、輔導及融合教育主任組成,透過五個向度5P【政策(Policy)、地方(Place)、人物(People)、計劃(Program)、過程(Process)】來統籌各項工作。此外,學校亦邀請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團隊為全體教師進行培訓工作坊,主題為「成長性思維的正向語言回應」,旨在提升教師運用成長性思維並建立正向言語習慣,以全校參與模式推動正向教育。2024-25學年,學校會重點建構學生的成長性思維(Growth Mindset)及建立正向語言(Positive Language),同時建立師生的正向情緒(Positive Emotions),進一步推動正向校園的文化。

 

        「成果」固然重要,但「過程」一樣珍貴。支撐運動員日以繼夜地訓練的動力不只是「獎牌」,還有團隊的鼓勵、個人對運動的熱忱和自我超越的盼望。學年伊始,我祝願同學們以奧運運動員為榜樣,以積極樂觀的正面價值觀接受各種挑戰和機遇,享受「過程」,向著自己的夢想和目標進發。因為有良好的韌性,才有超越「獎牌」的燃料。




[1] OECD (2019). Students’ self-efficacy and fear of failure. Paris: OECD Publishing. PISA 2018 Results (Volume III) What School Life Means for Students’ Lives

本篇發表於 學校資訊